自己養魚有十多年將近20年經驗, 就養小魚缸. 看到很多仔魚了嗎? 孔雀魚與球魚(紅球, 白球, 黑球)都屬卵胎生的魚種. 小魚缸比大魚缸難養喔, 因為水質不易維持在良好狀態, 容易變壞, 我的感想是小魚缸若有好的水草來幫忙吸附水中的不好成份, 魚的存活度才會高. 雖非專業玩家, 也沒有漂亮的造景, 連水草都沒埋入砂石中, 但認為這樣好修剪也方便吸底部的穢物, 就讓它非專業地自然生長下去.
養魚的過程中看著牠生出小魚是很有成就感的, 初期還曾半夜盯著母魚等著撈幼魚, 以產魚箱將牠與母魚隔開, 盯了好幾小時牠總是生得很慢, 後來索性關了燈明早再來撈吧.
這是我的一尺魚缸, 設備很簡單. 靠牆面那片魚缸後我貼了水藍色包裝亮面紙, 讓魚缸呈現藍色效果, 否則可能看到魚缸後的一些電線配件, 是否這樣更有藍色的水族風情?
除了過濾器(過濾棉+活性碳), 魚燈(最好買LED燈雖然較貴但較不易過熱燒壞掉), 溫度計, 加溫器, 水草, 魚飼料, 魚病藥外就沒別的了. 活性碳是很重要的耗材之一, 能吸附水中雜質讓水質穩定, 混濁的水或使用魚藥中的水都需要它(清洗後可重覆使用).
(不織布的濾材就是活性碳,內部是一些黑色的小石頭, 其他兩種就只是過濾棉, 魚店沒賣的話上網買一定有)
每星期定期換1/3水, 將底層穢物吸走, 並清洗過濾棉材, 就直接加自來水很OK, 不過在秋冬氣溫不穩時, 魚容易身上有白點病或在砂石水草上摩擦身體就要點魚藥, 或加點鹽巴抗菌(一小茶匙), 同時可將水溫設定高些27-30度C等病好了再設定回原來溫度, 連續點個幾天就會好, 若一直反覆有白點病, 就每周換水後加一點魚藥, 能常保健康.
新魚缸就要將灌入的自來水, 加上些向魚店買的硝化菌(沒硝化菌可向有養魚的人要片用過的過濾棉回家稍加沖洗不用洗太乾淨即可)來養缸, 所以能接收別人的舊魚缸反而省略了養缸的時間, 硝化菌可分解水中的氨及有毒物質(請參考:硝化菌的重要性) 插上過濾器給它打個2-3天讓氯氣跑掉, 讓水質呈現透明狀就可加入買來的魚.
買來的魚將袋子打開倒掉大部份的水, 加一些魚缸中的水豁進去, 將整袋魚連同袋子讓牠浮在水面上, 讓魚適應水溫及水質, 約幾十分鐘後就可將魚倒入魚缸中.
等魚適應魚缸很自在的游行後再餵魚飼料, 免得還處在驚慌中不吃飼料讓水質變差, 早晚各餵少量飼料, 不用擔心魚會餓死, 魚撐死或因餵食過多造成水質變壞反而死得較快. 白天開照明燈, 晚上就關掉, 燈光照射太久或飼料餵食太多都易長青苔還需清理且也會影響水質. 水草上若有長青苔, 不餵食飼料好幾天魚也可吃青苔過日子不會餓死.
水草要找堅固不易爛的品種, 可問問魚店哪種不易爛(如榕類), 尤其是夏天氣溫高小缸的水草比大缸的水草更易受溫度影響而腐爛, 水質就會變糟, 魚就會容易死, 我在魚店沒看過目前這種水草, 這是我先生公司維護魚缸修剪下來不要多的水草拿回來給我利用, 也是不易爛的品種, 小魚缸不用打二氧化碳水草也長得很漂亮(水草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 水草長得好, 小魚有躲藏的地方, 就不需另外以產魚箱隔離也能生存得很好(大魚會吃小魚).
秋冬需準備加溫器, 我都定溫在26度C左右(不常換水的話就再低個兩三度, 溫度高會易讓水變酸), 使用加溫器水容易蒸發掉要隨時將水位補足.
野生孔雀加一般孔雀交配出來的, 色彩好漂亮. 養魚的目的在怡養性情, 享受色彩繽紛的魚悠然自在地遨游於水草間, 是不是很美? 我常常會駐足在魚缸前觀察很久, 看看又多了那些公魚? 體色又經交配後變化成什麼組合?
左邊色彩不鮮豔的是母魚也較公魚大隻, 右邊色彩豔麗的是野生公魚, 野生孔雀公魚體型較一班普通孔雀公魚小很多.
這野生公魚(安德拉斯)是很久前向姪子要來的(記得原本以橘黑綠三色為主體色), 是他從魚店買來配種用的, 不過一般的魚店很少看過有人賣. 已有陣子我的魚缸公魚數量減少很多, 情況嚴重到只剩一隻且是混過的普通品種, 通常生小魚也都是母的會多於公的, 說也奇怪, 改放這水草後公魚數量也愈來愈多, 讓許久不見的野生公魚也出現了, 可能存在的公魚或母魚有野生魚的隱藏基因吧! 又呈現欣欣向榮的生態了, 經過混種配色也變得多而複雜.
一般品種公魚的尾巴像扇形較大片, 不過上面這隻有混過, 腹部紋路就像野生孔雀, 有斜黑紋. 現在我的魚缸中公魚看來都是混種的且還很可能是近親交配出來的, 我們不是專業養殖者, 無法分那麼多缸來養牠, 只能任由牠去交配, 除非魚數量變少, 魚愈來愈小隻呈現不健康狀態或魚體色不再吸引我們了, 才可能再買新魚加入交配讓它基因能夠更新一下. 母魚有沒有混過長相都與一般普通孔雀魚沒兩樣, 所以分辨不出來.
野生公魚尾巴較小片, 且有色彩部份呈現分叉狀, 中間部份為透明.
種了好久的小榕竟然開花了, 很像白鶴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