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位於萬華老松國小南側廣州街上, 東邊自昆明街至西邊康定路. 原本對萬華不熟以為剝皮寮位處於風化區還不大敢來, 其實這邊還算安全不複雜. 不過以前它西邊是延伸至西昌街沒錯, 後來被截斷只有剩康定路以東部份.
入口有服務人員招呼我們拿簡章. 營業時間是每週二-週日早上9點至下午5點止.
緊臨老松國小教室南側, 剝皮寮於日治時代就歸在老松國小預定地中, 不得增建或改建.
2樓之醫療館, 介紹中國醫學.
青草巷介紹.
以前的郵筒.
清代嘉慶以後, 艋舺成為淡水河流域重要的出口貨物集散中心, 當時淡水河上的戎克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
淡水河之出口交易商品:米, 糖, 樟瑙, 木材等. 進口商品為布帛綢緞, 金銀紙等.
道光至清末稱: 福皮寮街; 日治時代稱:北皮寮街; 而北皮寮的北與台語的福皮寮的福字音相似是日語翻成北皮寮的由來. , 後來北皮寮名繼續被使用, 以台語發音"剝皮" 由此而來. 不是剝獸皮或剝樹皮.
讓我來拼圖為大家解說各地老街建築有何不同.
小朋友可動手自己蓋房子.
日式菜櫥仔(台語), 收音機, 桌椅.
明星花露水,痱子粉, 彈珠汽水, 柑糖仔(只有甜一味, 沒有其他水果味).
撥轉式電話機, 不過好像不夠古老, 我還用過轉盤是銅製品非塑膠品. (糟了, 洩漏我的年齡啦!)
小時候回外婆家除了搭公車還需轉坐三輪車才能到達, 三輪車在當時台北市中心已消失殆盡, 由計程車取代之. 下雨時,雨水打在雨棚上滴滴答答的聲音, 替車夫感到非常辛苦.
介紹傳統學術與現代教育之不同~孔廟模型.
台灣各地書院.
現在三峽婆家在神的節日還是保有路邊野台布袋戲, 是為了酬謝神演給神看的. 野台歌仔戲也是如此, 所以多半會在宮廟前表演.
頗值得一看, 台味十足的畫作.
離開鄉土教育中心, 前往康定路173巷老街瞧瞧.
這裡的老街與三峽或大溪的老街不同, 沒有規劃成商店街, 純粹只做展覽用, 所以多少有些落寞.
這裡開始就屬於康定路173巷剝皮寮歷史街區, 這是大家熟悉的"艋舺"電影拍片場景.
他們玩的牌應是四色牌吧!
這裡是以前的裝訂廠,萬華以前也曾是印刷業大本營, 與印刷相關的裝訂業也油然而生. 小時候跟著阿嬷到艋舺收會錢串門子, 曾常看婦人都在家幫忙做折紙的手工. 算是當時的家庭代工.
小時候的卡通: 原子小金剛.
爐灶, 有看過燒木柴, 木炭, 原子炭.
銘傳大學設計展.
文化大學美術畢業展.
這是篩米機嗎?
以前的電影看板是人工手繪的. 以前唸美術的很多人打工在畫看板. 現在的科班生沒有這種機會嘞.
剝皮寮南側(對街)就是三水街市場. 在這廣州街上小吃林立.
中間這條巷子就是康定路173巷.
來逛這邊還可吃個飯, 順便到市場採買東西再由康定路口出來完成老街之旅. 也很適合帶小朋友來做戶外教學.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經度: 121°30'11" ( 121.5032) 緯度: 25°02'11" ( 25.0366)